安同良教授团队论文被《新华文摘》作为封面文章转载

南京大学商学院安同良教授与博士研究生闻锐撰写并发表于《经济研究》2024年第10期的论文《以互联式创新网络枢纽节点为靶向的中国创新激励政策——基于组合式知识生产函数的探讨》,被国内最具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文摘类杂志《新华文摘》2025年第5期全文转载并作为封面要目论文。

中国经济已步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自主创新和提升国家创新能力需要有效的创新激励政策。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互联式创新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创新的底层逻辑,企业、知识主体和消费者通过多边网络实现知识流动与共享,形成以枢纽节点为核心的分布式创新网络。然而,传统创新激励政策难以精准识别真正的创新主体,导致激励效果不佳,甚至引发“骗补式创新”等问题。互联式创新网络中,枢纽节点的关键作用更加突出,其创新表现直接影响网络整体的绩效。当前,美国对中国关键创新节点的靶向打击进一步凸显了政策转型的紧迫性。因此,研究从互联式创新网络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靶向性激励政策支持关键创新主体,以提升整体创新产出并保障产业链安全。

中国创新激励政策的演化趋势表明,基于互联式创新网络构建的组合式知识生产函数能够有效刻画创新主体的行为模式,其核心在于知识搜寻、组合与创生。通过Katz-Bonacich中心度测度创新主体在网络中的位势,研究发现,枢纽节点因集聚海量知识而实现创新成果的非线性涌现,且创新激励政策对枢纽节点的效果更优,靶向性激励相比普惠式和选择型政策能带来更高的净收益。基于Bianconi-Barabasi模型推导网络生成过程,发现枢纽节点对网络结构优化和整体创新绩效提升至关重要;数字技术可提升主体中心度,大企业、国企及高校、科研院所更具成为枢纽节点的潜力。实证分析基于共同申请专利数据构建了中国ICT领域2013—2022年的互联式创新网络,验证了理论结论,并揭示美国对中国高科技枢纽节点的靶向打击严重威胁中国产业链与创新链安全。

研究揭示了数字经济时代互联式创新网络的核心特征:第一,互联式创新网络表征了数字经济时代分布式多主体创新的底层逻辑。第二,数字经济时代,创新的累积性、正反馈特征导致了知识生产收益递增。第三,互联式创新网络具备无标度特征,只要有针对性地移除影响力大、连接度高的枢纽节点,互联式创新网络就会快速失去连通性并分解。第四,万物智能互联时代,企业只有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才能更好地融入互联式创新网络,并在网络中占据核心位置、成为枢纽节点。第五,观察前100的枢纽节点,可以发现企业占比明显偏小,这从侧面说明了中国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要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进行靶向化精准创新激励。

研究提出数字经济时代创新激励政策需以互联式创新网络为核心,通过靶向性、梯度化策略提升政策效能与产业链安全,具体包括以下方向:第一,推动创新激励从“大水漫灌”转向以枢纽节点为靶向的“精准滴灌”,根据节点网络位势实施梯度化补贴与税收优惠,同时针对枢纽节点的高研发风险,强化金融支持与保障机制,避免因创新失败导致系统性损失;第二,对未受打击的枢纽节点建立预警机制,提前防范外部技术围堵,对已受打击节点提供全产业链生态支持,通过多维政策工具增强抗风险能力;第三,鼓励企业与高校加快数字化转型,大企业、国企需构建一体化数字平台,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同时强化高校的产学研纽带功能,支持其成为知识汇聚与转化枢纽,加速科技成果应用;第四,释放民企创新活力,支持其通过数字技术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并抢占核心节点,并且依托现有枢纽节点的辐射效应,缩短知识流动路径,推动普通节点与枢纽协同,通过知识组合实现差异化创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