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来教授课题组在《国际公共卫生杂志》发表心理健康新成果

我校社会学院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课题组在心理健康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Exploring the roles of 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and cognitive reappraisal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depression among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中国研究生群体神经质和抑郁的关系:特质正念和认知重评的作用)为题于2022年在8月25日发表在《国际公共卫生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https://doi.org/10.3389/ijph.2022.1605074)上。周仁来教授是论文通讯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侯璐璐博士(后)为第一作者。

情绪与心理健康是周仁来教授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过去二十多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已经发表了250余篇论文。

研究生群体由于受到来自学业、经济、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尤其最近两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实验受阻、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等等,心理健康问题加剧。周仁来教授课题组使用心理量表等方式对研究生群体的神经质人格、抑郁严重程度、特质正念水平和认知重评使用频率进行了调查,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对研究生群体的抑郁产生机制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高神经质的个体抑郁严重程度较高,且特质正念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高神经质的个体由于经常为未来担忧或沉浸在过去的负性事件中无法自拔,故而难以进入“正念”的状态,使得抑郁水平较高。此外,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起到了调节作用,也就是说对于认知重评使用频率较低的个体来说,低特质正念水平的个体更容易导致严重抑郁。

周仁来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表明,特质正念和认知重评在神经质对抑郁的关系中起到了有调节的中介作用,这意味着如果对高神经质的研究生进行正念减压和认知重评的组合(如正念认知疗法)训练,可能会产生“1+1>2”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地地缓解他们的抑郁程度。